(北斗网讯 记者陈飚)5月21日—23日,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将在南京市召开。年会前夕,北斗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
记者:这几届导航年会,您是否都参加了?您感觉年会最大的变化在哪?
周儒欣:这几届年会我都参加了。导航年会经过前几届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北斗业界的一大盛会,无论规模、层次、影响力都在逐年提升。特别是从第二届年会开始,全球华人定位导航协会加入,年会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各大系统的代表与厂商也陆续参与其中。从产业方面看,中国的北斗企业也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应用案例、成功的商业模式,以及投资人机制的引入。
我觉得年会主要发挥了“宣传、交流、提升、凝聚”四方面的作用:年会极大地宣传了北斗系统、应用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学术界与产业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提升了北斗系统建设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凝聚了方方面面的力量,为实现“造福人类、服务全球”的目标而奋斗。
记者:请结合北斗产业现状,谈谈您对本届年会主题“北斗应用:创新、融合、共享”的理解。
周儒欣: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实施的北斗应用示范工程,与发改委等国家部委给予的北斗项目支持,促进了近年来北斗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基础产品、应用终端、系统应用和运营服务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目前北斗产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创新、融合、共享”的方式来解决。首先,北斗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强,2014年一季度几家北斗上市公司财报显示,他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如何解决?我认为这就需要创新与融合,特别是融合。我也在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北斗市场到底有多大?位置、时间与短报文通信服务能衍生多大的市场?融合有很多的内涵,北斗要与其他系统如计算、通讯、地理信息等系统实现融合,也要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相融合。此外,北斗还要与现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并解决人民生产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北斗要跨界发展,比如与物流行业的结合,不是单纯的技术融合,而是与物流需求的深度融合。
其次,如今北斗产业园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建设,但是这些产业园真正进行北斗产业发展的为数不多,北斗有点过热,偏离了应有的方向。因此,国家政策层面也要与产业现状相融合,给予产业一定的引导。而企业也希望在国家基本政策层面,如税收、人才队伍搭建等方面,得到国家相应的政策倾斜。
第三,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小、散、乱”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这就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实现融合,兼并重组,通过股权纽带这种最有效的市场方式,重新整合力量,从而根本性解决“小、散、乱”现象。而且要让企业认识到,企业间的深度合作比如今各自为政的情况,更有利于企业盈利与产业良性发展,从而共享北斗产业这块蛋糕。
记者:2013年,北斗芯片销量从万级跃升到百万级的规模,这对于北斗产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周儒欣:随着北斗产业的深入发展,国产北斗核心芯片、模块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性能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2013年,国产北斗/GPS双模芯片全年的出货量从2012年的万量级迅速增长到百万量级,这说明北斗产品得到了市场的检验,说明北斗企业有能力了,开始走向成熟。
但是我们也需要认清现实,百万量级对于北斗系统的庞大应用来说,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只是产业发展的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北斗还需要向大众领域应用进行拓展,从而解决北斗规模化应用的问题。
记者:您觉得如今北斗走向大众领域,最大的瓶颈是什么?如何实现突破?
周儒欣:北斗走向大众领域,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大众为何非要用带北斗功能的产品?大众为何非要用中国企业生产的带北斗功能的产品?要解答这两个问题,最主要是靠企业自身的能力,企业生产的北斗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性能好,价格又便宜,那大众自然会用你的产品。这需要时间,让企业进行技术与市场的积累,一点一点地磨。而且,这不单单是一家企业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整个产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更多的企业、更多的精英人才加入到北斗产业中来。我相信,从长远来说,中国的北斗企业会出现世界级的知名企业,而且必定是具有民族精神的“伟大企业”。
记者:您说到北斗产业的发展需要一点一点的积累,这个过程中,北斗企业需要采取怎样的市场策略?
周儒欣:就北斗星通而言,首先围绕需求做文章,并坚定地走专业化的道路。其次,在融合方面下足功夫,比如导航与惯导结合等方面。另外,还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因为随着国外企业竞争的加入,中国北斗企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的是创新与特色,为客户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而不单单是产品,从而形成客户黏性。
企业还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用资本的手段实现最大限度的市场对接。其次,企业还要不断寻求战略合作,包括上下游合作、横向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